“把城里的路搬到乡下去,把乡下的田园生态美景搬进城。”昨日,记者在湛江市赤坎区多个乡村采访时了解到,近年来该区加快城乡融合,助推乡村振兴加速提效,给市民和村民都带来满满的幸福感。

城路入村 “逛村”成风

饭后到村道散步逛乡村公园,正成为湛江市赤坎区不少市民的休闲习惯。

“十一”黄金周期间,从228国道转入沿北桥河岸的村道,8米宽的黑底沥青路面,配置路灯路树和护栏,前来游玩的私家车畅行,在铺砖的人行道上,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。沿路稻田飘香花荫醉人,河道澄波可见游鱼,生态田园美如画。晚上9时,路灯下的行人依然不少,路旁新开的田园食庄灯火辉煌,停车场上依然停放着许多车。

丰厚村村民老李指着村里的食庄表示,“把城里的路搬到村里”,不但方便出行,还改变村民以往不是“土里刨食”就是外出打工的生活方式,“家门口创业”成为新选项。

刚在食庄和家人吃过饭、执意步行回家的市民张姨表示,“把城里的路搬到村里”,就意味着“把乡下的生态景观搬到城里”。家住海田片区的她,过去常乘家人的车到调顺岛的乡村公园散步。

生态型村道串联北桥片区各村庄后,按照赤坎区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设想,全域村庄微改造启动,实施环境整治、景观节点小品、农房风貌提升、休憩驿站(小广场)、巷道整治等项目,增强片区农村与城市的深度融合。

作为湛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,面积不到70平方公里的赤坎区,拥有8个街道30个社区16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,最远的村庄进城不过数分钟车程,具备城乡融合的地缘优势。为此,赤坎区出台《赤坎区加快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》,以“党建+”为总抓手,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、生态环境相融共生、社会治理协同推进。

双向互动 产业互融

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互促互生,赤坎区把农村道路融入城市路网,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区向农村延伸,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。

“这下可好了,主通道要扩到23米宽。”在调顺岛,村民对新公布的调顺村文化旅游交通环境提升工程欢呼雀跃。调顺岛是远近驰名的海鲜美食村和文化岛,该村2000多村民中,在岛上美食街开店的就有数十家,相关从业人员逾300人,环岛交通工程的落地,意味着这个村庄已融入城市,从过去村民乘船到城区逛街到不久后市民游客逛岛逛村车流不息,一切如梦幻般精彩。

人流的城乡双向良性互动,为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夯实基础。近城型乡村的田园景观、土地、劳动力等资源要素,被整合发展休闲农业、旅游业、特色饮食业等,促进城市产业链向乡村延伸,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对此,赤坎区区长李志坚表示,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把城区和农村贯通起来。该区将聚力抓好产业融通、要素互通、服务畅通,加快形成工农互促、城乡互补、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。

村干部队伍年轻化

34岁的调顺村党支部书记黄晓冬告诉记者,两年前,他从广州一家上市公司辞职回乡竞选村干部,当时换届的7名村干部平均年龄为29岁,其中6人读过大学。

南桥街道的百姓村是赤坎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村庄,目前该村与国内大品牌发展商合股建设的房地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。该村一名干部表示,现在的村干部必须是学习型干部——对政策、法规的更新认识,对发展趋势的研判慢一点,“都会落后。”

谋事在人,城乡融合对村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对此,赤坎区积极构建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体系。该区的“头雁”工程选优配强农村干部队伍,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3岁,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68.75%,“两委”班子平均年龄较上一届下降9.9岁,实现学历年龄“一升一降”的目标。

夯实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,为城乡融合发展增添了执行力。赤坎区委书记张向阳表示,赤坎区的乡村振兴,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,突出党建引领,推进城乡基础设施、产业、公共服务、生态环境、社会治理五个方面融合,通过加强顶层设计,整体规划,统筹推进,久久为功,实现该区乡村振兴一年一小变,三年一中变,五年一大变。

推荐内容